主要经济体对化石燃料投资激增 遭到联合国秘书长猛烈抨击
Notice: 拒絕化石燃料投資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全球最大主权基金加速“绿化” 化石燃料项目撤资超130亿美元,绿色项目投资增至20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指出,这是GPFG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化石燃料撤资活动,意味着其将退出对8家煤炭公司和约150家油气公司的投资,预计煤炭投资将减少60亿美元。此举同时可能影响GPFG在美国能源企业的几项股权投资,其目前持有阿纳达科(Anadarko Petroleum)1.08%股份、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0.98%股份,依欧格资源(EOG Resources)0.96%股份。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就是大型油企中硕果仅存的“拒絕化石燃料投資 纯油气”生产商。路透社报道称,全球知名指数编制公司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正在就其行业分类基准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Benchmark)进行定期轮换,其中经过审查决定,从6月起将康菲石油和美国赫斯公司(Hess)列入“勘探和生产”类别名单。
挪威社会主义左派党(Socialist Left party)财务委员会负责人Kari Elisabeth Kaski表示:“除非大型油企继续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业务规模或改变商业模式,否则GPFG的撤资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大。”
拒絕化石燃料投資
[ 打印 ]
欧洲议会 6 日发表声明指出,经过投票,欧洲议会支持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相关法案,把满足特定条件的天然气和核能项目列入欧盟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分类条例所涵盖的可持续经济活动类别。这将有助于引导更多私人投资进入天然气和核能领域。
如果欧盟理事会在 7 月 11 日前不提出异议,该法案将于 2023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
欧盟这项分类条例为可持续经济活动设立标准,供各成员国在投资、税收、管理等方面参考。欧盟委员会今年 2 月通过了该条例的补充授权法案,将满足特定条件的天然气和核能项目归为可持续经济活动,并规定了相应项目的技术筛选和排放标准。法案规定,核能项目需要满足核安全和环境安全要求,天然气则要有助于加速从煤炭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同时不会影响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这一投票结果引发了环保人士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是在 “ 洗绿 ” 。欧盟曾提出在 2030 年减少 55% 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在 2050 年达成碳中和的气候目标。环保组织和一些欧盟成员国指出,考虑到欧盟希望为应对气候变化设定的标准, 6 日的这一决定可能会损害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誉,并让人质疑该地区能否在 2050 年达成碳中和。丹麦养老基金首席投资官施尔德称: “ 这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糟糕的信号,可能会削弱欧盟在气候行动方面的领导地位。 ”
欧盟委员会则对这一结果表示欢迎,称这对促进投资可持续能源至关重要。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如果要实现 2030 年减排 55% 的目标,每年大约需要 3500 亿欧元的投资。还有支持者认为,拒绝给天然气和核能贴上 “ 绿色标签 ” ,将导致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并使人们更难摆脱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欧盟负责金融服务的委员麦吉尼斯表示, “ 这是一项务实的提议,它可以确保我们能源转型所需的对天然气和核能的私人投资符合严格标准。 ”
拒絕化石燃料投資
「氣候變遷」絕對是 2019 拒絕化石燃料投資 年度關鍵字之一, 2019 年度人物 Greta Thunberg 率領的氣候罷課(Climate 拒絕化石燃料投資 Stirke)在國際間數度引發全球數百萬人參與示威,但在東亞各國包括台灣對此卻並未給予太多關注。值得慶幸的是,另一個氣候行動「化石燃料撤資(fossil fuel divestment)」卻在亞洲漸漸開花。
燃煤電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圖片來源:Patrick (CC BY 2.0)
亞洲撤資風潮已然成形:商業銀行減緩氣候變遷的三種理由與策略
自去年3月起,日本的三菱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以及新加坡的華僑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紛紛宣布其撤資政策; 7 月則有玉山銀行帶領台灣響應「撤資燃煤電廠」。事實上,在2019年以前,從未有過任何亞洲銀行宣布過化石燃料撤資,但去年起這個「亞洲撤資集團」已悄然誕生。這些銀行為什麼選擇撤資化石燃料產業?下一步又可能採取什麼行動強化其氣候承諾?
名利雙收的策略:同時融資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
Greta Thunberg 在 2019 年登上達沃斯論壇時曾說「在像達沃斯這樣的地方,人們喜歡講述成功的故事,但是他們的財務成功帶來了難以想像的代價。」對於銀行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檯面上只討論他們如何投資綠能產業,贏得光鮮亮麗、創造社會轉型的形象,檯面下卻也不要得罪過去的合作夥伴,讓所有不利於形象的事情隱藏在鎂光燈之後。
玉山的第一槍,成為亞洲亮點
玉山銀行在 7 月 1 日的記者會低調宣布「不再提供燃煤電廠專案融資」後,成為了台灣化石燃料撤資首例,也讓台灣成為全球化石燃料撤資浪潮的一份子。這個政策或許在資本市場上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討論或驚動,卻以飛快的速度被國際社會關注,更成為台灣金融產業戒除化石燃料產業癮頭的首次嘗試。
商業銀行撤資的三種理由
一、道德理由與ESG
- 依據金管會要求,揭露其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三大層面表現的「CSR報告書」
- 透過簽署金融業國際原則,引入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 透過自願遵循聯合國提出的「國際原則」,落實責任投資(PRI)
二、競爭與商譽
如上所述,建立好的商譽,從而獲得顧客與大眾支持,是與同業競爭時必要手段。相比於以往對於資本總額的仰賴,現今企業的價值更偏重於「品牌」,並包含著投資人與消費者對於企業在各層面的信任與期待。隨著全球氣候意識提升,若能透過政策與氣候行動,建立良好誠信與商譽,不僅獲得消費者與投資人信任,更有機會獲得認同理念的人才加入。不過,商譽也是一道雙面刃。例如, 2015年福斯汽車宣稱其配合政府法令,完全符合政府在汽車廢氣排放的標準,但實際上在發動機控制器中植入可規避官方檢驗的軟體, 在官方檢驗時自動調整相關參數以通過廢氣排放標準,但實際上這些車輛排放的廢氣全都超標十至四十倍。現今任何「對抗氣候危機」的美名包裝下的承諾,一旦遭到毀棄也將帶來對企業本身更嚴重的傷害。金融業每年都排出「品牌價值」排名,但其中含有多少是其對於「環境層面」的貢獻?又真的解決了多少氣候變遷的問題?金融業者其實應有義務揭露更透明的資訊,來說服消費者其並未暗渡陳倉,將資金流用於對環境有害的專案或企業。
三、擱置資產
扣除「道德價值」和「商譽」這些抽象的價值,即使不以環境而以投資利益的角度來看,投資化石燃料產業已逐漸不如以前獲利可觀。以美國為例,根據英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FA)資料,化石燃料產業在反映美國投資市場現況的標準普爾指數(S&P500)占比已從1980年代的29%降到2018 年的5.3% [2] ,代表化石燃料產業在投資市場的表現越來越差,該文章亦指出繼續投資化石燃料產業不是理性的投資決策。一座火力發電廠的營運時間如果約為20到30年,而營運期間任何發電量下降都形同收益減損,但因為空氣品質、健康,甚至周邊農產品與潔淨水源的產量因素,地方政府要求火力發電降載、暫停營運或甚勒令停業都時有耳聞,這些風險隨著大眾對於化石燃料的認識增加、對氣候變遷的危機意識強化,也會增加收益風險。
透過國際趨勢看商業銀行的下一步環保行動
一、自我揭露:
二、貫徹汰換燃煤:
燃煤發電的相關標的包括「電廠」、「煤礦場」與「燃煤公司」,應參考 Fossil Free Index (FFI)等標準剔除燃煤相關產業鍊。
三、逐步拋棄化石燃料: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能源轉型的進程中,化石燃料都將走入歷史,至少不再成為主要能源,而金融業對於化石燃料的依戀只是延續或依據去(2019)年所舉辦的撤資大會,全球撤資金額已來到 14兆美金 [3] 。而台灣金融業者或我國發展基金將如何跟隨國際趨勢響應撤資,將成為加速或延滯我國能源轉型進程的關鍵因素。